量化寬鬆(Quantitative easing)屬於一種貨幣政策,簡稱QE,目的是當官方利率為零的情況下,央行仍繼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,以維持利率在極低的水準。
其操作方式主要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、債券等,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,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,甚至會干預外匯市場,提高貨幣供應。或者會向市場提供流動資金,並在銀行結算戶口上記入相關結算金額。簡單來說,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就等於央行「印鈔」,藉以購買政府及企業債券等資產,增加貨幣流通量,進而刺激銀行借貸,以達到重振經濟的作用。

天下雜誌 杜易寰
發布時間:2015-09-16
QE1:為救市場下猛藥

2008年11月25日到2009年3月18日的首波QE,以及2009年3月18日至2010年3月1日的QE加強版,兩者統稱為QE1。

2008年9月14日,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,在確定美國聯準會拒絕提供資金援助後,聲請破產。9月15日,美國股市開始一連串的暴跌,由於各個金融機構彼此緊密的連結,雷曼兄弟的破產,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,美國市場陷入信用危機。

2008年11月25日,在銀行拆款利率已經壓低到接近○%的水準,傳統貨幣政策已無用武之地的情況下,聯準會大膽使用極端手段,從市場上大量購買債券,以釋出資金。

2009年3月份經濟數據公布後,結果大失聯準會所望,失業率持續上升、ISM採購經理人指數低於42%,甚至出現通縮危機。聯準會果斷在3月18日宣布加大購債力度,終於穩住市場情緒,失業率不再升高,ISM採購經理人指數上升至55%,而由於聯準會果斷介入,在經歷八個月通膨負成長後,終於轉正。

總計整個QE1,聯準會共灑下了1.75兆美元的銀彈,也成功緩解了市場的恐慌,使美國不至於進入長時間的衰退。

QE2:持續購債,股市上揚

2010年11月3日至2011年6月30日,統稱為QE2。

在2010年3月後,隨著QE1結束,市場反應轉淡,雖然經濟指標不再衰退,但也不見復甦,失業率長期維持在9%,聯準會在2010年11月3日,再次啟動QE計畫,每個月購買長期公債750億。

QE2總計購買長期公債共六千億美元,由於金額不大,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顯著。通膨雖然大幅上揚,但採購經理人指數、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都仍在原地徘徊,值得一提的是,QE2大幅提振了投資信心,資產價格上揚,標普500指數期間漲幅最高達到28.3%。

QE3:火上倒滾油,熱錢四處流竄

2012年9月13日至2014年10月31日的大規模購債計畫,統稱為QE3。

到2012年9月,聯準會已投入2.75兆美元在處理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衰退,但實體經濟一直沒有出現聯準會期待的大幅增長。即使股市已經突破海嘯前的高點,但通膨並未突破2%,失業率也長期在8%震盪,FED歸因於企業對市場未來信心不足,為了提振企業信心,再次QE。

由於聯準會並未明言QE3的退場時間,購債金額也十分龐大,最高時達到每月850億美元。市場信心大幅提振,失業率及通膨都逐漸回升,ISM製造業經理人指數、消費者信心指數都持續成長。

QE雖然成功止住美國的經濟崩盤,但副作用也顯而易見。大量便宜的資金流入市場,債券利率低迷,國際熱錢流竄,造成世界性的資產價格泡沫化,包括房市、股市紛紛來到新高。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就批評,在世界實體經濟尚未成長,各國資產價格就來到高點,是一種不健康的泡沫,央行總裁彭淮南五月與QE推動者伯南克見面時,也脫口說出,「你讓我們很煎熬。」

尤有甚者,QE推動資產價格上揚,大幅拉開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差距。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系教授薩耶茲(Emmanuel Saez)的論文,2009年到2012年,美國收入前1%的人收入成長了31.4%,而後99%的人收入僅僅成長0.4%。
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量化寬鬆 QE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h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