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五力分析架構」假設產業潛在獲利能力被5大力量左右:
1.買主的議價能力,2.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,3. 產業中競爭激烈的程度,4. 潛在競爭者進入的威脅,5. 代替品的威脅。
藉由消弭這5力減少獲利因子,辨別能夠創造價值的商業活動,企業可更清楚自身處境。波特五力假設只適用於「你輸我贏」的產業價值鏈零和賽局,不適用既競爭又合作的數位平台生態。

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兼任教授 湯明哲

哈佛大學教授麥可・波特(Michael Porter)在一九七九年提出的「五力分析」,是當前策略管理領域中少數有「預測力」的分析架構工具。很多分析工具是沒有預測性的,例如SWOT分析。
儘管如此,五力分析的應用有明顯限制,它只適合用來分析產業結構已經成熟(簡單)、變動不大的產業(菸草業、航空業、石油業、礦業等),並不考慮產業生態中各個不同參與者彼此之間的關係;像是變化快速的DRAM產業,並不適合五力分析,更不用說是變化更為快速的數位平台了。更嚴重的問題是假設上下游是零和賽局,造成僅適用於產品差異化低、產業邊界清楚的傳統產業價值鏈(Value Chain),例如電腦代工業。但網際網路生態系,不同利益方在互相競爭的同時,也共同創造價值。所以必須先釐清影響產業競爭的因素,例如產品差異化、成本結構和垂直整合等。
如果想要判斷企業未來獲利,必須分析產業競爭態勢之後,在分析企業在產業中的競爭地位,從企業競爭優勢進行深度思考。因為對於企業來說,只有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,才有機會提出有效的策略,破解各種限制企業績效表現的力量,進而提升獲利能力。

如果上下游的威脅不重要,同業彼此競爭比較重要,可以用產業組織的「結構行為績效模型」(SCP,Structment-Conduct-Performance model)-市場結構會影響企業如何對應競爭,並進而影響未來績效。

價值網分析(Value Net Analysis)是指,創造顧客最終價值的所有廠商,共存於一套彼此依存的生態系統。彼此之間的經濟利益是共榮共損的關係,所以核心廠商必須要讓利給其他協力廠商,而不是利用獨佔地位壓榨其他廠商的利潤。
以APPLE STORE來說,如果蘋果給的誘因太低,將無法吸引更多應用程式APP業者投入;而如果手機上的APP不夠多,消費者沒有意願使用,平台的價值就不會增加。相反的,如果APP業者獲得的利益越多,平台生態更蓬勃,就能創造出更多價值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五力分析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h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